云南仪表厂,标准铂电阻,二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铂电阻温度计,智能控热电偶检定炉,标准温度计,标准电阻箱,二等标准铂电阻,一等标准铂电阻,一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变送器,高温黑体,热电偶,标准热电偶,中温黑体炉

简体版|繁体版
技术文章

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分析

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分析

仪器仪表应用广泛,根据统计数量,这是个很庞大的数字。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的广阔前景、快速发展及较高利润水平,也吸引了相关工业仪器仪表巨头的高度关注。

作为仪器仪表的一个重要分支,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也称“气体探测器”)应用领域广泛,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航天航空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通常,工业过程气体监控分析仪器划归分析仪器领域,常见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通常小型化、便携或固定式、独立工作或联成网络,广泛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采矿、制药、半导体加工、喷涂包装等工业现场和家庭、商场、液化气站、煤气站、加油站等用/商用需防火防、预防中毒、空气污染的场所,以及农业室气体检测、沼气分析和沼气**监控和环保应急事故、恐怖袭击、危险品储运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仪器仪表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04年产销**突破千亿元大关,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行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元;2007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3078亿元,增长率高达28.5%;据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08年上半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实现1755.9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增长率高达32%。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市场和府策的推动、人们**意识的提高、相关法规法律的完善是气体检测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些推动使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处于产业高速增长期。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根据使用传感器原理的不同,常见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各自有适用气体及应用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正在成为未来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主流。

未来一段时间,使用半导体和催化原理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依靠着价格优势仍会占据部分低端市场。电化学传感器及检测仪器,在精度要求高的低浓度毒性气体、有机蒸汽、酒精气体、氧气监测领域综合优势突出。红外气体传感器及仪器适用于监测各种易燃易、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精度高、选择性好、可靠性高、不中毒、不依赖于氧气、受环境干扰因素较小、寿命长等显著优点。这些优点将导致电化学、红外原理的气体检测仪器占领更广泛的行业**市场,并在未来逐步成为市场主流。据不完全预测统计,未来几年国内每年各行业使用红外原**体检测仪器仪表的需求量将达到170万台(套),市场容量约为68亿元;使用电化学原理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需求量将达400万台(套),市场容量约为56亿元,前景广阔、增长迅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国家对**及环保的高度重视、相关策和法规陆续出台,极大地刺激了气体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大。

在气体的开采、处理、输送、使用环节,可燃气体检测仪器的需求将达到数十万台。近期开建或者规划的大型石油石化项目会大量使用相关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尤其是高性能的、更具优势的红外光学类气体检测仪器。随着国家安检总局对化工、危化品加工**要求的不断严格,化工、危化品加工领域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用量也逐年增加

在钢铁、炼铝行业广泛应用的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等气体传感器,主要是监测燃料燃烧状况,提高燃料利用率,节能降耗;监测废气状况,降低污染;同时也检测工业场所气体泄漏,保障生产**、预防职业病。百万吨级产能规模的企业,平均每年需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约1100台(套),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年需求量约为4000台。若以百万吨规模钢铁企业116家,千万吨级企业10家计算,冶金行业中仅钢铁企业毒性气体检测仪器年需求量就在16万台(套)以上。加上铝冶炼等冶金行业,由此推之,冶金行业年需求量应在26万台(套)以上。

我国重点煤矿各种瓦斯传感器装备数量以百万计,但是**问题仍然严峻 随着国家环保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环保领域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用量也逐年增加,在锅炉烟气检测、大气质量检测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多,环保领域气体传感器的用量逐年增加。环保领域主要使用的是毒性气体传感器

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中,由于独立式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技术和资金门槛相对较低,生产此种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企业*多,很多企业只生产此类气体检测仪器仪表。

要不断发展前景,还需要加强研发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迅速建立核心气体传感器研发和生产能力,以便尽快做大作强,才有足够实力与跨国巨头竞争

Copyright© 2003-2024 昆明承仪自控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昆明市教场北路67号    邮编:650223
电话:0871-63553650;63543285;63543171;63623374;    传真:0871-63553650;63543285    滇ICP备11002775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518号